当前位置:首页调查报告 阶层固化真的是全民话题吗?75%的人表示没关注过

阶层固化真的是全民话题吗?75%的人表示没关注过


来源:Findoout发布日期:2017/6/29

近年来,阶层固化的话题甚嚣尘上,不管是大众媒体、微信自媒体,还是专业的学术论文,屡屡提及这一话题。

百度搜“阶层固化”,高达326万条相关搜索文章;在中国知网搜 “阶层固化”,有820篇相关论文。这些文章的普遍论调是,“中国的阶层已经固化,个人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难以实现向上流动。”

有学者用三句话来总结阶层固化:上等社会青年阶层的“世袭化”,中间社会青年阶层的“下流化”,社会底层青年的“边缘化”。用更通俗一点的话来定义,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在这样庞大的话语轰炸下,普通人被置于信息的涡流,来不及思考,来不及辩证,被动接受了阶层固化的语义事实。

然而,发出这些声音的,大多是掌握话语权的媒体人、学者、大V或专家,普通百姓怎么看,他们最切身的感受是什么,鲜少人关注。

近日,优智·家联合专业在线调查机构“深度了解”(Findoout),就“阶层固化”这一话题,面向1500名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在线网友展开为期一个月的调查。

他们对阶层变动的看法,让我们感到吃惊和意外。他们的反馈和感受,得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窥视和解读中国的阶层变动现状。



受访者普遍对“阶层固化”话题不敏感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对“阶层固化”话题不敏感。1500名受访者中,仅有25%的人关注过“阶层固化”这个话题。



月收入2500元以下的人群中,90%的人没关注过“阶层固化”这个话题,月收入2500元-4999元这一档中,80%没关注过阶层固化话题。对“阶层固化”话题的敏感程度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收入越高,对这一话题的关注程度也越高。

就学历而言,本科以下学历者,对阶层固化的关注度比较少,研究生、博士及以上人群中,超过50%的受访者关注了阶层固化话题。



不同年龄段受访者中,关注“阶层固化”话题的比例基本是:70后>80后>90后。此前,就有学者论证过,90后为什么不抱怨阶层固化?因为“抱怨阶层固化的,大多数是70后、80后,因为他们还有平等意识;而对90后、00后来说,不存在这个烦恼,因为平等这件事对他们来说,就没有存在过。”此次的调查结果,似乎为这一派观点提供了数据支撑。


普遍持乐观心态看待阶层变动


对于阶层变动,绝大多数受访者持乐观心态。

仅有9%的受访者认为,努力无法改变命运,阶层决定命运,而72.3%的受访者持理性态度,认为“人生是复杂的,无论是个人所属的阶层还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都仅仅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



75%的受访者表示,会投资自己,通过努力走向更高的阶层。



近6成受访者认为,“阶层日益固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的现象,是社会稳定的标志、常态和运行的规则。”

2500以下月收入人群中,30%的人认为接受现实,安于现状,命运是很难改变的,而2万元以上月收入人群中,只有1%的人接受这个观点。整体而言,随着学历、收入逐渐攀升,选择“投资自己,我会通过努力走向更高的阶层”的人也越多。

“接受现实,安于现状,命运是很难改变的”这一认知中,一线农村人口比例是一线城镇人口比例的近2倍。


努力就能跨越阶层?认同者阶层呈现两极化


在我们的调查中,出现一个有趣的数据。在选择“只要努力就能超越社会阶层固化”这一选项的人群比例中,企业主/高管占比最高,其次是农民。

这里出现了一个人群两极化的现象,企业主/高管认同努力就可跨越阶层很容易理解,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个人经历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收入水平和社会阶层相对处于底层的农民竟然也高比例地选择了这个观点,是否可以说明,真正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其实并没有如媒体或网络渲染的那般焦虑和抱怨社会阶层固化?这是源于他们认识的局限性,还是“阶层固化”本身就是中产阶级的产物?



有学者称,现在抱怨“阶层固化”的,是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劳动家庭的孩子处在城市中产阶层的边缘。等到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孩子只能和父母一样,继续在社会底层从事体力劳动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抱怨了。


5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不可能与父母保持同一阶层


47%的受访者表示,与十年前相比,家庭的社会阶层上升了。而对于未来,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不可能与父母保持在同一个阶层。



月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受访者中,近7成认为家庭阶层近十年得到了提升;只有3%认为家庭阶层出现下降。而月收入低于2500元的受访者中,认为家庭阶层上升和下降的人数比例基本持平。

一线城市(北上广)农村户口的受访者中,有近3成认为家庭阶层下降了,而在一线城市(北上广)城镇户口和非一线城市农村户口受访者中,持这一观点的比例只有前者的1/3,即10%左右。

接近一半的企业主/高管认为有可能与自己的父母保持同一阶层,这一比例在农民中达到60%,在博士群体中达到45%。一线城市人群比非一线城市人更认为与父母保持同一阶层。


“与其说阶层固化,不如说是竞赛升级”


对于此次调查结果,深度了解在线调研公司执行总裁俞伯伟表示:“网络上关于一个话题的争论往往是基于个人的亲身感受或有限的观察,这当然是看问题的一个视角,但并不能因此而建立普遍判断的自信。此次调查客观地呈现了受访网民对‘阶层固化’的看法和态度,为这一话题的争论提供了可靠的普遍性数据的论据。”



天道国际教育集团首席顾问,美国申请部总监冯诗蕴曾为数百名学生和家庭提供留学咨询,涵盖高中、本科和研究生等领域。

冯诗蕴表示,在她接触的学生中,确实大部分来自城市中产阶层,有寒门子弟申请上国际名校,但都是父母虽然文化程度和收入不高,但非常重视孩子教育的家庭。但她不认为这就代表了中国阶层固化的现实,“现在网络上传出的中国阶层固化,更多的其实是学业和职场竞赛升级,家庭财富积累和教育意识提升之后,后代的教育和发展能得到更好的规划和资源保障。”

冯诗蕴认为,相较于中国,西方的阶层固化其实更为严重,中国的高考至少保证了通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掌握知识,能够获得更好的高等教育机会。相较于中国顶尖名校学生的多样化,西方的私立顶尖高校更加看中家庭资源和财富,不少学生进入哈佛等美国常春藤名校之后,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官二代、富二代,没有资本积累,很难融入圈子。“中国社会发展很快,结构还在调整,对于个人来说,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打破壁垒。中国的底层到中层是相对容易的,而从中层到顶层,无论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困难的。”

此前也有学者指出,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阶层固化才是社会常态,阶层流动反而是小概率事件。知乎百万赞答主“肥肥猫”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一个流动性过大的社会,一定是制度不完善的,完善的制度不会容忍高流动性。”

他观点,回应了人们的阶层固化焦虑感。他指出,“阶层剧烈变动的年代才是历史所不常见的,是历史的异态。但恰好,我们这代人的祖辈和父辈生在了中国数百年来变动最剧烈的几十年里,每个大家族都有那么几个人的人生之跌宕起伏,简直可以拿来拍电影。中国在短短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不下七八次政权变更和近乎180度的政治经济转向。这种人生经验导致我们这几代人误把这种阶层大幅波动的局面当成了世界的常态。而最近20多年看着尘埃落定,要回归历史长河的真·常态了,很多人就不适应,受不了了。”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男女比例接近1:1,90后占37%,80后占48%,80前占15%。

本调查的数据结果受到样本及调查方法的影响,仅反映受访人群的状态。 为进一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所有有效问卷均经过在线调查系统的自动筛选功能和人工对IP地址、答题完整度和逻辑等信息查错,剔除重复IP填写的无效问卷、部分答题不完整的问卷以及前后逻辑矛盾的问卷,并根据需要对受访者的性别、年龄等进行配比。


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 优智·家URFAMILY,微信号:UR_FAMILY,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深度了解诚意推荐。


点击此处查看此次微调查的全部数据



调查问卷|下载报告

本报告版权属于深度了解网(findoout.cn),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分享给粉丝 分享给你的好友

如欲购买或定制热点调查,请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

电话:+8621/60541330

传真:+8621/26613883

邮箱:contact@findoout.com

Q Q: 87689483

点此告诉我们您最关注的热点话题,即可获得相关热点调查报告。

上一篇:周末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近4成北上广人认为补觉最重要

下一篇:微发现 | 全球网购时代,我们邀请3000人和你聊聊海淘那些事儿